2021.06.17 評論
NVIDIA為何高價買ARM

2020年09月,圖形處理器設計大廠NVIDIA宣布以400億美金(約1.2兆台幣)收購軟銀旗下IP設計公司ARM 100%股權,為半導體歷史上最大額的交易,除了引起半導體業界及資訊業界的軒然大波之外,甚至也引發各國政府的關注,近期更有Qualcomm放出欲進一步投資ARM的消息。然而根據軟銀財報中揭露的ARM財務狀況,ARM自軟銀2016年買入為止迄今尚未產生獲利,但NVIDIA卻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下這間尚未獲利的公司,NVIDIA究竟是看到了什麼?
 

資料來源:軟銀 2020.12.31 Q3 財務報表

 

資料來源:軟銀各年度財務報表

 

ARM(安謀控股公司)總部位於英國劍橋,為CPU之IP設計廠商,主要產品為ARM架構處理器,其具備高效能、成本低、省耗能等特點,產品遍及工業控制、消費類電子產品、通訊系統、網路系統等,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手機處理器指令集架構供應商,在移動終端應用市佔率超過95%。目前主要技術研發投入在行動運算、網路基礎設施、汽車及IoT四大領域,客戶含括世界著名半導體廠及各應用領域之大型企業,如Qualcomm推出以ARM Cortex-X1處理器為基礎,用於5G智能手機的驍龍888芯片;Amazon則推出以ARM為基礎的Graviton 2晶片,效能較未使用ARM架構時提升40%;汽車芯片大廠Telechips提供之智慧駕駛系統亦以ARM架構為主。根據ARM網站揭露,其技術普及率遍布70%以上人口、出貨1,800億個ARM基礎晶片、ARM生態系夥伴更是超過1,000位,可見ARM被市場接受度之高以及產業地位之重。
 

半導體產業鏈可簡單分為上游之IP/IC設計、中游之IC晶圓製造及下游的IC封裝測試、模組及通路等,IP設計作為產業鏈最上游,為技術密集度高、智財權集中且商業價值巨大的領域。根據IPnest及MarketsandMarkets統計,2020年IP設計市場規模達46億美元,在AI、5G、資料庫應用興起下,2020年至2025年複合成長率5.5%,預估規模達73億美金。在IP設計中佔比最高者依然為CPU IP(37.2%)、介面IP次之(22.1%)、第三為GPU & DSP(15.7%)。在全球IP設計公司中,ARM、新思(Synopsys)及益華(Cadence)為全球前三大廠商,且ARM超過四成的市佔率遠遠超過其他二者。
 

(圖1:IP設計類型占比;資料來源:IPnest)

 

(圖2:全球前十大IP設計公司排名;資料來源:IPnest)
 

ARM屬於NAICS 334413之產業分類(Semiconductor and Rel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根據BVR統計,在被併標的尚未獲利並排除極端值之前提下,併購金額落在0.03x至15.64x的P/S之間。然而以這兩次ARM的併購紀錄來看,其交易價格都落在20倍以上的P/S,遠超同業併購紀錄。這主要也跟矽智財公司的商業模式型態有關,矽智財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IP授權、NRE委外設計及Turnkey服務。IP設計是一切IC產品的源頭,對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來說,其內在價值驅動因子為研發能力及研發的投入,而外在價值驅動重點則在於授權數量,因為其擁有基礎架構屬性,因此如能建構出產品生態圈,除能建立技術壁壘之外,也有助於鞏固公司的市場地位。而ARM在這兩部分恰恰都是市場上的佼佼者,確實值得上高於同業併購紀錄之價值倍數。
 


目前電腦GPU三大陣營分別為NVIDIA、AMD及Intel,然而2020年第四季Intel的GPU市占率逼近七成,ADM及NVIDIA卻都略為下滑,市佔分別為17%及15%。且雖然目前邁入AI時代,NVIDIA憑藉其GPU硬體加上通用軟體,成為AI晶片公司代表之一,可與Intel共同搶佔潛能巨大的雲端運算及5G市場,然而NVIDIA的GPU晶片仍離不開Intel及AMD的CPU架構,因此如何將CPU技術自主化成了NVIDIA必須考量的問題之一。
 

在美中科技戰中,先後有中興事件、華為禁令、中芯國際列入制裁名單等,美國靠著半導體IP在科技戰中取得優勢,IP儼然成為一種戰略物資,因此讓「半導體自主化」議題不斷受到討論。而除了各國想自己掌握半導體自主權之外,在半導體產業中,異構組合也成為了趨勢,比如Intel本身即擁有CPU+GPU+FPGA+AI的完整晶片組合、AMD收購FPGA廠賽靈思(Xilinx)等,在一站式服務當道的趨勢下,晶片巨頭們都希望藉由不同類型的晶片組合以滿足未來雲端運算、AI應用等需求。在異構組合及技術自主的考量下,也難怪NVIDIA會希望買下CPU設計大廠ARM,除能掌控技術之外,也有助於NVIDIA產品打入ARM生態圈。
 

400億美元,除了買ARM公司股權之外,技術實力、客戶關係、生態圈、市場地位等,這些戰略性意義都遠遠大於財務是否獲利。財務層面的價值是最為單純直觀的,但那些帳面看不到的無形資產才是最有可能左右公司價值高低的主要因素。
 

資料來源:IPnest、BVR、ARM官網、軟銀官網、NVIDIA官網、科技新報、數位時代、經濟日報、今周刊
 

內容底部圖片1
內容底部圖片2